在2023年11月24号的上午,大家都在期待着一场特别的讲座。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张健教授走上讲台,展示了几幅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图片:细腻典雅的苏州玉雕碗、精巧华美的头钗,以及故宫文创的创意手机壳。这些作品不仅是工艺美术的代表,张教授还以此为引,深入探讨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我们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色彩、造型、提花等方面虽有深入关注,但在创新发展上似乎总显得缺乏活力?为何我们的作品往往只能在博物馆中找到影子,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度不高?”
他指出,西方国家在借鉴他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仅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艺术,还从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收益。我们为何没有在设计中第一时间运用传统文化,而总是在西方设计完成后,才反思‘这其实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他强调,这正是我们虽拥有丰富文化财富却未能充分利用和变现的根本原因。
张教授继续讲述,古代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方式中,互赠工艺美术品是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明朝时期,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国力和财力的显著增长,使明朝成为了世界上最为昌盛的朝代之一。这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艺美术品的高度重视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建国后,政府对轻工业的重视部分源于对工艺美术的价值认识。轻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探讨地区间的差异,张教授指出,不同地区在工艺美术发展上存在显著的不平衡。以广东珠三角为例,尽管其经济支撑作用显著,但粤北、粤东、粤西等地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规模却相去甚远。他强调,加强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对于提升工艺美术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谈到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张教授特别强调品牌化的重要性。他以彭丽媛夫人的服饰为例,展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如何融合,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他特别提到福建省在工艺美术领域的显著成就,培养出了多位工艺美术大师,体现了对工艺美术的专注和投入。
企业间的团结合作对于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放下各自的“独门绝技”,共同追求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和文化上的突破。他还提到,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工艺美术行业正在寻求通过高端人才的培养来推动创意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张教授还探讨了工艺美术的分类和归属问题,指出2006年是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里程碑。但同时,他强调需要对非遗的分类进行更细致的区分和保护。他还讨论了手工业的管理体系,指出近年来各机构在推动标准化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
最后,张教授强调了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性,高校需及时调整课程设计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变化。他还指出,市场拓展不仅应关注商业推广,更应注重文化传播。
在讲座结束时,同学们就机器在工艺美术品制造中的作用、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以及工艺美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的问题向张教授提问,他的回答强调了技术在工艺美术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传统与创新、技术与艺术之间需要达到的平衡。他提倡采用现代技术来创新工艺美术,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