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港浸大(UIC)倡导博雅教育理念,注重师生互动,老师有着多重“身份”。他们是学子求学路上的领航者、解惑者、关怀者、陪伴者……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眼里,是师,亦是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UIC那些令人羡慕的师生关系。
课堂内外倾注爱和责任
UIC的教育理念鼓励师生互动和交流,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老师沟通互动的机制,老师们在课堂内外倾注无限的爱与责任,促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在UIC,每位老师都会有office hour提供给学生预约面谈,一周大概有10小时。
言传身教的“引路人”
2018级影视学专业的王元畅在上副教授温文杰老师的导演课时,疫情来袭,大家改上网课,因此实操练习都落下了。大三上学期,王元畅和同学回校后,温文杰老师每周都会给他们多加一节导演课和一个小组作业,帮助他们打牢基础,而且对他们的作业提出严格的要求,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改进。
学生剧组在温文杰老师导演课上
在王元畅看来,温老师是他专业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向导,让自己能够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不断突破自己。
2020级音乐表演专业的张淳懿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Benjamin Barber博士批改同学们的论文时,会细致到每个句子的表达,并用邮件反馈。
2021级应用经济学专业周同学说:“UIC每位老师都会在力所能及处对你全力相助。”
在学生的眼里,敬业是UIC老师的日常习惯。许多UIC老师在课后都会耐心解答同学们的各种问题,直到最后一位同学问完后才离开;晚上也会回复同学们的邮件。
真诚相助的“点灯人”
在UIC,老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也会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见解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文化与创意学部王兮博士在课堂外,还担任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一对一咨询项目的指导老师。
王兮博士(右)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
来咨询王博士的学生,或对未来规划犹豫不定,或对专业选择存在困惑,或对升学存有顾虑。王博士设身处地为同学分析,并分享自己求学、生活、工作的经验。
事实上,这种师生关系已经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交流中。同学对职业发展有疑惑时,会直接请教任课老师,老师也会真诚地解答。
2018级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姚璎芷在申请研究生阶段遇到了不少难题。在撰写英文简历的过程中她对于商科领域的用词拿捏不准,她想起在大三修读商务沟通课时,任课老师黄庆丰博士有提及简历的撰写,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他写了邮件请求帮助。令她惊喜的是,黄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姚璎芷提到,黄博士帮她逐字逐句修改简历,并在用词的准确性、要点取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姚璎芷说:“黄博士不仅教会我如何在简历中包装和突出个人亮点,也让我对自己的优势了解得更加清晰,变得更加自信。那段时间他非常忙碌,我特别感谢他能抽出时间来帮助我。”
在UICer多元的大学生活中,UIC老师从未缺席,他们的守护陪伴,令学生们如沐春风。UICer与老师亦师亦友,共同成长的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李幸如 周秦亦 王艾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陈晓虹 俞诗颖 罗诗冰